千帆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虾和维生素 C 不能同吃?食物相克真是不让人吃东西了

[复制链接]

5241

主题

5315

帖子

12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08:56: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我想大家都会发现,平时随便刷一刷朋友圈,就会发现很多有关食物的「搭配禁忌」。其中不乏一些耸人听闻的「致命搭配」,比如海鲜和水果一起吃是砒霜,白萝卜和胡萝卜一起吃会得败血症……这些所谓的「禁忌」是真的吗?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吃吃吃了?食物相克的「科学外衣」
1. 营养拮抗作用
谣言为「食物相克」辩护的理由有很多,营养拮抗作用就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解释方法。比如说流传得比较广的「豆浆不能与鸡蛋同吃」,它的理由主要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听起来似乎是有根有据,但其实并不是,胰蛋白酶抑制物会随着豆浆的加热而失活,不再具有抑制蛋白质消化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吃的几乎都是煮熟的豆浆,所以这种禁忌并不成立。

2. 化学反应
食物相克,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其实就是两种食物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相遇发生反应,产生某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毒素。维生素 C 和虾的「相克」就是这种思路下产生的典型组合。事实上,海产品所含的绝大部分是稳定的有机砷,里面极其微量的无机砷在体内两天就可以代谢出去,并不会跟维生素 C 反应生成砒霜,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剂量的问题。根据计算,要产生有毒害作用的砒霜,需要一次吃下 150 公斤虾。

「食物相克」说法从哪来的?
也许有人要问了,如果没有传说中食物同食中毒的话,那古人的经验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很多食物相克的说法多是来自民间经验和个案,然后有人用「科学外衣」去试图解释,就变成了「搭配禁忌」。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听说过「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这句话。我们可以想,有一个人,吃了蟹和柿子,然后他肚子疼。于是他告诉别人蟹和柿子一起吃会导致肚子疼,传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我们知道的「食物相克」。事实上,只要不过量吃柿子,不吃生柿子,把螃蟹彻底煮透,你自己对海鲜又不过敏的话,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是不会有事情的。那么除了蟹和柿子,其他的食物相克组合难道也是假的吗?由于食物相克的说法只存在于中国,所以国外此类研究很少,但是我国已经有科学家研究过此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营养学会与相关医学院校合作,做了一些较严格的「食物相克」实验。各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没有任何一组传说的「相克食物」会引起身体异常。

不是「食物相克」是什么?
有人会说:可是我以前真的因为吃了相克的食物导致肚子疼了!看看下面这些原因,你还会这么觉得吗?
1. 食物不干净
由于清洗不干净,加热不彻底,食物感染的病菌会入侵人体造成腹泻等不适。例如有一条食物相克说:墨鱼和茄子同食会造成霍乱。其实是因为造成霍乱的霍乱弧菌经常污染鱼虾蟹等水产品,而如果在食用墨鱼时没有彻底清洗干净,就容易被感染。(茄子是无辜的!)
2. 食用方式不当一些食物虽然已经被食用多年,但依然会有很多人因为食用不当而发生食物中毒等不适症状。例如豆角含有大量生物碱,如果没有彻底煮熟,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手脚发凉,头痛等,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又比如柿子,大量生吃也会产生胃柿石。
3. 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症是因为个别人群身体里缺少一种酶来分解牛奶蛋白,从而引起的一种过敏症状,会表现为胃不舒服、荨麻疹等。这些人单喝牛奶都会腹泻,这时候如果碰巧跟别的什么一起吃,就产生了这些「相克」的传说。

4. 肠易激症(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很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具体表现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等等。得了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无论吃了什么,都有可能产生腹部不适,不能怪食物的搭配呀。5. 食物过敏研究发现,对于亚洲人来说,鸡蛋、乳制品、腰豆、香蕉和芝麻这 5 种食物最容易引起过敏。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过敏。所以,别再盲目相信所谓的「食物相克」了。与其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吃饭,不如选择多种食材、平衡膳食,这才是健康之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移动开放平台  

GMT+8, 2024-6-5 01: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