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APP产品和运营有一些新的认知。
1. APP与微信的不同
APP仿佛一个大号的微信。好处是:随时发布、不限数量,随时通过手机系统推送内容,标题内容可以即时修改。坏处是:除了分享到朋友圈以外,和整个移动生态(主要是微信生态)的融合度只能达到70%(毕竟分享页上,腾讯说不允许做得和微信一模一样) 。
然而,APP的浏览心智模式和微信不同:微信更多是从订阅号和朋友圈阅读,但APP的逻辑,是信息流上下拉动手势。
我们做千帆的时候,选择迎合了这个趋势,还是很成功的。这一代世界网民的APP主流浏览习惯就是信息流——拖拽 。
信息流的内容要求要比微信略高。一是因为:一个人平均每天打开APP的次数会比一个微信订阅号多;再一个原因:APP在桌面一级,一旦每次进来,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那我就不会再来了。
2. 只拉新,不做内容、不做用户,是大忌 很多从自媒体转型过来的客户端运营者,过于注重“粉丝”。
通过做投票、送话费等活动拼命拉新,却不更新信息流内容,或更新的内容不具有本地性稀缺性。用户投完票、领完奖品就走了,甚至下次打开你的APP的动力都没有了。
——这是一种自杀行为。
因为一个城市的网民基数有限,一旦他认为你的APP内容没有价值,那么,驱动他二次安装的难度,要比新安装的时候大10倍。
3. 只做内容,不推广,不行 APP是和订阅号本质很像,而且越来越趋同。
目前千帆体系里,最好的站点日活占到总安装15%,大大高于微信文章3-5%的打开率。从打开次数看,APP亦是是微信订阅号的很多倍。
但是要形成微信生态下的大规模传播(朋友圈),还是要有足量的用户基数:因为1万人阅读,就可能有1千人转发。启动用户非常重要,内容本身的及时度,转发力,爆破力都很重要。
我们在前期一直注重APP内容的对外推广,在我们的体系里叫做“做一推三”——做一个及时的好内容,一个人要用三倍的时间去做推广。
内容能带来下载,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4. 用一个行业切入本地APP,相对窄小
我认为APP是一个大众信息容器,如果作为小众需求的“池子”温度始终上不来,实现商业价值的时候“人总不齐”。
打个比方,美食电商还是需要“足量池子”才能供销两旺。做一个本地美食APP,哪怕集合了资讯+社交+电商,也不能成为一个有持续成长的APP。
——因为需求都不够“刚”。
5. 拼命发展本地圈产品,忽略信息流 千帆有很多年轻一代运营着的本地APP,本地圈产品运营得非常好。但我一直提醒:本地APP的核心价值和属性一定有别于微信(或其他社交APP)。要有更高的打开和更长的停留时间,还是要在信息流上持续发力。
只有持续的文章浏览,才能带来更长时间的用户停留和粘度,大家可以试试在帖子里加入视频,这个效果非常好。
本地圈产品作为低成本启动很OK,但是要更大的日活,需要在信息流发力。
6. 只做主题,不做互动 上次航加特训营上,小方分享了我们从6万到10万日活的增长过程。 核心是两个字:互动,再换两个字:回帖。
我们要善于把原来的句号,变成问号,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力互动,让用户真正愿意贡献内容。
7. 做内容速度不够快,推广得不够快 一个爆点内容,一定要在最快时间内产出。
不管是突发热点还是天气实报,化龙的编辑都是随时待命、随时更新的。平时会建设一个巨大的推广体系,重大的节点事件一定提前准备,然后才能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图文并茂、信息详实。
8. 快速盈利的期望值 对待APP不能像对待微信一样,抱有快速盈利的期望。这就相当于第二次网站创业,用户和客户的心智模式都需要慢慢形成。从一开始,我们就对客户的APP推广收费,慢慢让客户体验我们的拉新互动营销、信息流活动,坚持了三年,每年提价,现在信息流位置已经全满。
整体节奏感和做微信完全不一样。微信大家都在用,全社会都在用,类似CCTV,而我们是本地台。新事物,需要接受过程。
9. 和PC时代很不一样,不能同样思考 以前讲究用内容精度、板块氛围来聚合用户,这一点现在失效了。
因为信息流是主要入口,内容更杂(多元)。用户更广,对内容质量要求更高。
APP访问时间,晚上是是高峰,周末是高峰——和原先PC上网逻辑不一样,所有推送和内容更新,要逐渐适配用户习惯,不能让用户适配你。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在信息流和短视频上发力,如果有可能,每天一定要多次更新信息流。本地内容不够,就全网热点内容补充;内容不够,就做观点让用户补充。
10. 产品的技术投入和硬件投入,是保障 腾讯不需要你在服务器、带宽上作投入,所以大家现在觉得现在做APP的费用贵、高。但是你要知道:微信是短期生意,是投机;而拥有自己的平台,是投资。二者是不同逻辑。
带宽和硬件的冗余,会让你在发展中至少没有阻碍,如果看准了要舍得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