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小群效应》是2017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是一本探讨社群运行规律的互联网书籍。互联网经济时代,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
作者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畅销书《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曾服务腾讯8年,并曾在eNet硅谷动力、新浪公司工作。
文 | 钱钰 4307字 6分钟阅读
最近推荐徐志斌的《小群效应》,因为实在非常贴近我们行业的知识点,估计实用的知识点有近百个。
昨晚我又帮大家读了一遍,并且手打了所有要点,根据我们行业需要,做了信息分类,总共耗时5个小时,分为以下几个重点:
深度剖析本书与区域互联网的关系 对我们运营群的启发 对我们运营社区(APP)的启发 对我们运营垂直行业的启发 对区域网站APP产品的启发 对销售和商务的启发 对公司管理的启发 其他社交定律
本书与区域互联网的关联
1. 本地网站的存在有很强的基因因素 (1)用户对1000米内的信息最敏感。1000米以内用户互动最强,更乐于加好友,距离+时效则更强。“小区”“学校”和“写字楼”能够表明用户社会地位,地点是天然的人群区隔划分工具,而且地点天然带场景; (2)广泛的兴趣很难成为用户沟通的主要理由,同样是兴趣,人们更关心和自己情感或利益相关的话题; (3)线下聚过会的社群,维持非常高的活跃度; (非常重要) (4)社群主要的三个分类是地域、行业、兴趣,其中,地域>行业>兴趣; (5)三近一反:相近地域、相近年龄、相近兴趣,性别相反; (6)由事件驱动的群生命周期很短,由关系驱动的群生命周期更长。 2. 流量打法已经成为历史,基于用户(用户池)的打法正在崛起 (1)用户信任、用户推荐、用户转化,换句话说,以信任为底层机制,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2)直接为信息付费,通过电商或游戏转化付费,推荐别的用户为信息付费或为商品服务付费; (3)用户进来促活流量,用户形成圈子,用户传播带来新的流量。 3. 信息丰盈时代,当信息和服务供应充足时,我们给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帮助用户塑造形象、维系他和其他人的关系、表达各种诉求是新的核心。 (抖音是典型)
对我们运营群的启发
1. 群不是越大越好,30人以下圈子可能活跃的概率高,200人以上的圈子容易被忽略。直线链接很多大社群的效果越来越差,社群分化很严重。用户活跃在小群之中,更容易受到小群的影响。 社群的新的变化: (1)与早期社群相比,新的社群不再以话题为中心集结,而是以人(账户)为中心集结,如微博、抖音; (2)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正向是因为想塑造自己的形象或者积累社交币,不分享到朋友圈是怕引起对大众骚扰或影响自己形象; (3)愿意分享和被信任的用户群体非常固定,分享给强关系好友的小圈子小群,是目前用户下意识的动作,从朋友圈收缩到大群,从大群收缩到小群; (4)微信读书的赠书,全民K歌的好友之间分享和“家族”,都来自这个逻辑——强关系,小圈子分享。 2. 人人都想进大群获取“社交关系”,但人人只会活跃在小群,因为小群中的人们互相认识,信任有加,有安全感,所以高度活跃。 3. 在群的运营上,一个群的少数人互动越强,会导致实际整体参与者反而更少,成员间的相似度、线下相识会是关键因素。 4. 人人认识人人,破冰的逻辑和线下是一样的,社区要避免都是老人,新人插不进话的情况。最好有老带新,并且有一些有共鸣的内容积累。 5. 可以重点研究下樊登读书会这种模式,全国一个KOL,然后落地区域,再由连接者链接,建立完整的层级机构,中心分化小圈子运营模式。 6. 人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获取利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为小恩小惠而损害自己的形象。 7. 发掘意见领袖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1)人们更愿意信赖和自己相似的人,来自好友和“相似”人群的信息,对购买决策影响巨大; (2)越是贵重的商品,人们询问参考朋友建议的比例越高,但用户更愿意分享资讯,并不太喜欢直接分享商品; (3)要想办法穿透小群,把活跃的、经常分享推荐的成员挖出来,抓好这些连接者; (4)46.25%的互动由0.8%的人创造,我们如何找到0.8%的用户; (5)微商的获客方式,实际上也是通过寻找“连接者”来获得快速增长; (6)寻找“连接者”的方式:建立员工小组,寻找和积累真实用户,寻找热门用户,并分析关键信息,做用户分类; (7)做群不如用群。
对我们运营社区(APP)的启发 1. 需要重视用户运营 (1)不管在线下生活(公司),还是线上运营,新用户破冰都特别重要,所以新用户帮带和融入圈子特别需要关注,19楼在这块做的很不错; (2)如果用户基于内容交流,他们希望新帖发表后,就会有人回复和互动,以此产生愉悦。所以一个基于全局的新帖回复岗位,可以大大提升社区活跃度; (3)需要标识“核心用户群” ,七天登陆三次的用户值得关注,这是需要提取的重点用户; (4)文章数和问答数是最核心的指标,代表人群贡献和信息扩散,覆盖潜在人群。从重要性来看,回帖参与讨论的用户更重要,更需要挖掘。而我们一般只会不断以话题促进用户交互,对积极参与的用户视而不见; (5)通过低成本活动来的用户,要注意识别“活跃”和“有连接力”的群体特征,再让他们进入更小的圈子,通过高质量分享、线下聚会等方式运营。一个社区活跃,取决于活跃人数的数量或运营者能服务覆盖的人群,而第二个明显成本太高; (6)如果可以成功影响一个领域或一个地区的人特定时间密集发声,就会带来病毒式扩散,是指数级传播效应(我们最近的头条还有航加的公关都有这样的案例),要关心密集度,关心启动小人群(平时抓住小群体的连接者); (7)用户非常在意自己“被推荐”或者“被精华”的次数,马蜂窝的首页推荐在文化中被强调,这一点可以在产品中加重体现,如果被推荐或者加精华,必须通知用户。 2. 要重视社区规则 用户曾经炫耀一些东西却被骂走,是因为社区没有一开始建立好“感谢文化”和强规则。 3. 社区文化的塑造
要制造一些话题和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情绪,做一些标志性的策划,让大家有足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如“一袋牛奶的暴走”)。
关注人群的行为变迁,比如我们这代人曾经希望通过qq秀展示和别人的不同,而现在用户更希望去参与和实践一些不同的“大事件”。 4. 更好定位社区内容 反推一个社区应具备的价值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一眼看到就想加入(工具性)?用户为什么要点击这个信息? (2)用户如何口口相传(病毒性)?用户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这个信息? (3)如何吸引用户和好友天天用(长连接)? 用户加入社群的诉求: (1)问答求助 (2)炫耀,获得成就感 (3)寻找共鸣,得到肯定 (4)分享知识和资讯(获得人气或荣誉) (5)管理或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 (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对我们运营垂直行业的启发
1. 在信任的基础上,和用户交流越多,提供信息越多,带来转化越多(比如我们家居和婚嫁商业活动和服务越多,转化会更高),多个活跃用户推荐,带来的转化更惊人。 2. 影响个人决策的方法,并不是直接冲上去和他推销,其实还是要依靠他身边关系密切的人影响,所以不管社区本身还是社区上的商品运营商,都要在社区上积累足够好的口碑(我们平台上口碑好的小编和商家都是这样)。
对区域网站APP产品的启发 1. PC时代,我们的流量来自搜索引擎,移动时代则更多来自分享的回流
我们不断要以分享为目的来做内容,更要促进用户的各种分享行为,并把这种分享行为的细节做到最好。
要想办法引导用户分享内容,或者在做内容的时候就为分享打下基础,就像19楼做内容的时候是以SEO的架构(迎合搜索)来做编辑标准的,一个内容天然具有传播力,非常重要。
2. 新圈子按时间线排列,容易出现很快被沉的问题,所以建议用圈子产品来解决问题
参考打工圈,同时可以验证这个思路的,是书里另一段话:年轻用户的行为习惯是先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然后加好友,所以共同话题的运营相较板块,在年轻人群中更重要。特别是高密度文化话题,同时可以塑造话题和文化。 3. 信息分发效率
算法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分发效率,分别理解了内容和人群。让更多的基础内容有一些曝光率,避免全部积累在头部,才能更健康地鼓励不同用户参与分享。 4. 产品上一定要推动用户进入社区以后尽快破冰
认识3个以上好友,可以大大提升粘着率和转化率。这些人和用户越相似越好。 5. 抖音会发现你的好友的内容
作为一个社交产品,告诉他好友就在这里、好友在用,比告诉他这里有多少大神、多少优惠更管用。但需要注意隐私,毕竟本地用户很多时候有第二张脸。 6. 在产品上形成“小池塘里的大鱼”逻辑 (1)让用户和与他们相似的人在一个小圈子里互相比拼。比拼能协助用户塑造自己要呈现的形象。大鱼是形象,小池塘是相似的这个小群体; (2)一定要告知或让用户感知:有人在和他比,引发竞争性。相似群体的比较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激励; (3)用户进阶机制,用户希望不断通过进步,和比自己能力更强或者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起,动态的竞争机制维系社交平台的活跃度; (4)不要设置太高的难度,因为不断克服困难达到的成就感,能让用户投入更多时间; (6)陌生人比不上身边的强关系和特定人群,与陌生人而处所产生的愉悦感不如和强关系、熟人以及特定人群带来的感受; (7)小技巧:呈献给用户的排名表上,分别显示他前后的五个用户,让用户重点关注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避免和过高过低的人比较; (8)如何没有可以比较的用户,甚至可以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如王者荣耀提示第几次超神; (9)想塑造形象—小池塘里的大鱼—通过比较形成动态池塘—塑造用户刚刚好的自我进阶—吸引其他用户进来并转化—明确商业模式。 7. 社交驱动力 (1)利益驱动:滴滴红包、微信读书买一赠一、增一得一 (2)荣誉驱动:微信读书好友排名、全民K歌好友擂台 (3)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
对销售和商务的启发 1. 做品牌推广可以借鉴滴滴红包 (1)广泛和线下商家合作,为他们找到展示的空间和利益; (2)发放虚拟红包,但红包是需要下载了才能获得,获得后使用了才是支出,或者可以在交易过程中摊销掉; (3)红包不断可以拉新,也可以不断拉动复购; (4)利益可以积累,但是有上限。 2. 构建平台还是要不断拉进合作伙伴来提供他们擅长的产品
被别人使用的越多,自我价值越大,类似淘宝逻辑。 3. 头部世界的诱惑
一定要进入头部世界,关注头部世界,但不要被头部绑架。
(1)头部内容吸引了绝大部分用户 3%的商家,贡献了80%的交易量;
(2)病毒扩散指数=用户收益/用户支出成本。
对公司管理的启发 1. 一个组织,需要故事+充满仪式感的活动+独特的语言+内部竞争+归属感+模拟关系来维系。可以多考虑如何加强每一块,故事注意留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小事和视频音频资料。 (这一章非常值得好好读) 2. 人们会自豪于在一个“胜利”的队伍。要拆用户到小组织里,然后形成PK,是团建的核心(归属感、自豪感),加强团队的自信心,生活热情和工作热情都能加强。
其他社交定律 1. 社交生活中,用户天然亲近于帮助自己的人,互惠行为背后是利益交换,双方关系会更加亲密,所以经常麻烦麻烦别人,不要不好意思。 2. 社交世界,两个人的组号距离是折线距离,在一个圈子里找到好友,通过他们向目标客户推荐,效果提升很多倍。——这个称之为“三人成虎”。
以上。
- E N D -
小编原先收藏了作者徐志斌写该书时所画的思维脑图(PDF版本),算是全书的全景映射了。今天配合钱钰先生的文章,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扫码加我们吧。
|